
永遠要有正確的方向
——《梁家河》學習心得體會
1969年1月,年僅15歲的習近平插隊延安市梁家河村,在那里度過了物質(zhì)條件艱苦但精神食糧豐富的7年。同樣也是這7年,造就了一個大國領(lǐng)袖應(yīng)該具備的一些基本素養(yǎng)。習近平總書記說:“我人生第一步多學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這是有大學問的地方。”在這個地方,他思考著生存還是毀滅的問題;在這個地方,他實現(xiàn)了脫胎換骨般的升華和凈化;在這個地方,他諳熟民情、聯(lián)系群眾、貼近實際;在這個地方,他走向成熟,獲得成功……
仔細思考習近平總書記的梁家河經(jīng)歷,認為在梁家河培養(yǎng)出了他至少10條重要的優(yōu)秀品質(zhì),需要我們認真學習。
一是吃苦耐勞的優(yōu)秀精神。習近平總書記出生在北京高干家庭,雖然也經(jīng)常干活、生活清苦,但比起陜北延安的偏遠小山村,依然是城市與農(nóng)村的天壤之別,而且在這個小山村,年僅15歲的他還要自食其力、勞動生存。從剛開始的不適應(yīng),到后來的安下心來,與梁家河的群眾共同勞動、共同生活。艱苦的生活、辛勤的勞動,不僅鍛造了習近平的優(yōu)秀品格,磨練了他的意志,而且讓他融入了群眾,了解了群眾?!疤殛P(guān)、飲事關(guān)、生活關(guān)、勞動關(guān)、思想關(guān)”是巨大困難,同樣也是砥礪優(yōu)秀品格的磨刀石,掏地、挑糞、耕種、鋤地、收割、擔糧是重體力勞動,同時也是了解生活,了解群眾,了解自己的放大鏡。習近平總書記曾說:“15歲來到黃土地時,我迷惘、彷徨;22歲離開黃土地時,我已經(jīng)有著堅定的人生目標,充滿自信”。他還說,在梁家河“最重要的,我學到了農(nóng)民實事求是、吃苦耐勞的精神?!?/span>
二是堅忍不拔的堅毅品格。追求安逸舒適是人的本性,青年時期的習近平也是這樣。堅忍不拔的堅毅品格在優(yōu)雅舒適的環(huán)境中是鍛造不出來的,只有在極其艱難困苦中才能生成。就像寶刀必須在千錘百煉中才能鍛造出來,梅花須得經(jīng)歷隆冬嚴寒才能傲雪綻放。“艱難困苦,玉汝于成”。梁家河艱苦的磨練,讓習近平實現(xiàn)了意志上的蛻變和升華。在他看來,艱難困苦能夠磨煉一個人的意志。他說:“七年上山下鄉(xiāng)的艱苦生活對我的鍛煉很大,后來遇到什么困難,就想起那個時候在那樣困難的條件下還可以干事,現(xiàn)在干嘛不干?你再難都沒有難到那個程度。這個對人的作用很大。一個人要有一股氣,遇到任何事情都有挑戰(zhàn)的勇氣,什么事都不信邪,就能處變不驚、知難而進?!背蔀閲翌I(lǐng)袖的習近平,同時也體現(xiàn)出了鮮明的堅忍不拔的堅毅品格。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面對內(nèi)憂外患,穩(wěn)扎穩(wěn)打、步步為營,解決了許多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辦成了許多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這都反映了總書記堅忍不拔的堅毅品格。
三是求知若渴的學習精神。別人在農(nóng)村就會成為農(nóng)民,別人放羊就會成為放羊娃,而習近平在做好農(nóng)民、放好羊的同時,依然不忘學習文化知識,最終成為了共和國的領(lǐng)袖。他“一物不知,深以為恥,便求知如渴”的金句,成為今天我們無數(shù)人的座右銘。他在那個知識不被重視、學習被荒廢的年代,依然保持著對文化知識的熱情。利用放羊和田間休息的零碎時間學習看書,打下了堅實的文化基礎(chǔ)。2013年3月,習總書記在接受“金磚國家”媒體聯(lián)合采訪時說:“我愛好很多,最大的愛好就是讀書?!弊x書已經(jīng)成為了習近平的一種生活方式。
四是心地善良的優(yōu)秀品質(zhì)。偉人之所以成為偉人,他內(nèi)心當中必然潛藏著一些優(yōu)秀品質(zhì)。就像金砂礦石,雖然還是礦石,但星星點點的金光已經(jīng)豪氣四射。梁家河有一個后生叫靈娃,智力有缺陷,村里人常逗他出丑,有時還會挨頓打。但是,習近平卻和靈娃相處融洽,鄉(xiāng)親們把這事兒看在眼里說“近平這后生仁義”。在梁家河插隊的北京知青王翠玉評價習近平:“在習近平眼里,沒有高高低低,沒有看得起誰,看不起誰。他待人講話,總是面帶笑容,總是很和氣。這是很不容易的!”還有,習近平常常把鞋子等物品送給家境貧困的伙伴,看到老鄉(xiāng)吃的是糠做的窩頭,把自己的白面饃分給婦女,自己卻挨餓勞動。生活的點點滴滴,反映了習近平心地善良的優(yōu)秀品質(zhì),同時也拉近了他與群眾的距離。
五是為民服務(wù)的宗旨精神。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wù)是我們黨的宗旨。做的好,人心所向,干部得認可,黨興旺發(fā)達;做的不好,人心所背,干部遭唾棄,黨江河日下。習近平總書記在梁家河插隊時,就是心里裝著老百姓,時刻想著為民服務(wù)。習近平當選為梁家河大隊黨支部書記后,一直琢磨著能為改變梁家河的面貌做些什么,琢磨著推動梁家河發(fā)展的切入點。在他的主導下,通過外出學習,反復試驗,陜西省第一口沼氣池在梁家河建成,“沼氣不過秦嶺”的謬言不攻自破。為了發(fā)揮鐵匠手藝人的特長,他在梁家河蓋起了打鐵的“小車間”,成立了鐵業(yè)社。為了方便社員購買煤油、火柴等生活必需品,他在梁家河辦起了代銷店。接著又辦起了縫紉社、磨房、菜園。為了教大家文化知識,辦起了掃盲班。為了飲水健康,打了口甜水井。用縣里獎勵給他的三輪摩托車,給村里換來了實用的鋼磨和手扶拖拉機。就連在四川考察時,看到一種石板做的手搖脫粒機,他都想著把制作方法帶回去;看到烤煙種植收益高,他還考慮把烤煙引種到陜北。青年時的習近平,就已經(jīng)在心里牢牢的扎下了為人民服務(wù)的根。
六是密切聯(lián)系群眾的群眾觀。梁家河的插隊經(jīng)歷,不僅磨練了習近平的心性,也讓習近平認識到了密切聯(lián)系群眾的重要性和怎樣密切聯(lián)系群眾。剛到梁家河時,他是待不住的,是脫離群眾的,是迷惘和彷徨的;后來經(jīng)歷了“逃離”,二入梁家河,習近平斬斷歸途,扎根農(nóng)村,團結(jié)群眾,融入群眾,在群眾中汲取營養(yǎng)、茁壯成長。后來,“能團結(jié)人”、“密切聯(lián)系群眾”、“以人民為中心”成為他鮮明的領(lǐng)導風格和執(zhí)政理念。習近平說:“腳踏在大地上,置身于人民群眾中,會使人感到非常踏實,很有力量?!蓖鯌椘秸f:“近平從心底里熱愛人民,把老百姓擱在心里。這可是哪一所高等學府、哪一座象牙塔里都學不到的真東西!”他還說:“要向習近平學,心里裝著老百姓,當了干部也不忘本,要留住身上的泥土味?!?/span>
七是實事求是的哲學精神。在習近平看來,梁家河是一所學校,他在這里收獲很多。他說:“最大的收獲有兩點:一是讓我懂得了什么叫實際,什么叫實事求是,什么叫群眾……二是培養(yǎng)了我的自信心。”在越接近具體實踐的地方,越能深刻的理解實事求是的真諦。這位從村黨支部書記走出來的大國領(lǐng)袖,從中國政治結(jié)構(gòu)的最基層—— “村”、中國群眾基數(shù)最大的階層——“農(nóng)民”和中國發(fā)展最關(guān)鍵的地方——“農(nóng)村”,進行著實事求是的具體實踐,進行著理論與實踐結(jié)合的探索,在認識問題、處理問題時培養(yǎng)了實事求是的哲學精神。年輕時的習近平就善于動腦經(jīng)思考,善于想辦法巧干,避免苦干。從報紙上看到水墜壩的方法,他就把既省工省力,又結(jié)實牢靠的這種辦法應(yīng)用到打壩實踐中,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趙家河神車溝的治理爭議很大,但習近平覺得這是對老百姓有好處的事,就趕緊召集社員開會統(tǒng)一思想,第二天就開工治理。不到三個月,神車溝的壩打好了,趙家河增加近百畝高產(chǎn)田,受到了廣泛好評。
八是高瞻遠矚的思想格局。受家庭教育的影響,習近平從小就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志向和情懷,而且在梁家河他的這種志向和情懷初次得到了實踐和深化。很多人都有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夢想,但面對困難和利益時,夢想變得輕盈縹緲,我們往往會把這種夢想拋之腦后。但習近平不一樣,他有這樣的夢想,同樣也是按照這個夢想去做的。習近平和劉永耀談辦沼氣的事情時說:“我們?nèi)绻L期使用化肥,就會造成土壤的板結(jié)。咱陜北土地瘠薄,若能使用沼氣肥,就能改良土壤,提高產(chǎn)量。推而廣之,如果全世界都能使用沼氣肥的話,既清潔環(huán)保,又改良了土壤,這是多么好的一件事!習近平還說了一句讓劉永耀震撼的話:“人來到世上,就是要為人類辦好事?!痹诋嬋珖嗣翊筠k沼氣的宣傳畫時,劉永耀認為梁家河沒有商人,就畫了兩個農(nóng)民。習近平說:“這幅畫上的人物,代表的是全國人民,不只是梁家河人。”劉永耀這時才明白,自己的眼界窄了,只想到梁家河,而習近平想到的卻是全中國。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心有多高,眼界就有多高。青少年時期的習近平已然具有一個讓路遙等比他年長的人敬佩的志氣和視野。
九是知人善任的獨到眼光。習近平在趙家河搞社教和在梁家河任支書時,才20歲左右,但已經(jīng)表現(xiàn)出知人善任的獨到眼光。趙家河有個社員叫武剛文,是村民眼里的能人,精明能干,是以前的生產(chǎn)隊長,村民們都服他。但這樣一個人卻在放羊。習近平認為要提高趙家河的糧食產(chǎn)量,還得武剛文當隊長,但武剛文不愿意。一次、兩次....十次,習近平終于把他說動了,武剛文答應(yīng)再當生產(chǎn)隊長。石春陽是習近平推薦的梁家河黨支部書記的繼任者。習近平離開梁家河的前一天晚上,召集社員開了個座談會,石春陽至今還記得習近平說的話,“要當好一個村的領(lǐng)導,必須一碗水端平。群眾最講究的就是‘公道’二字,最信服的就是公正的人。哪怕一毛錢的事,你處理得不公,群眾也不答應(yīng);十塊錢的事,你處理得公道,群眾也不會有意見。無論大事還是小事,該咋辦就咋辦。”知人善任的眼光,不是天生具備的,而是后天培養(yǎng)的,一方面來自于識人的準確性,另一方面來自于是否出于公心。
十是樸實務(wù)實的精神品格。鄉(xiāng)村社會是淳樸的。鄉(xiāng)村道德評價標準簡單明了,能吃苦,不“撒奸兒”,人實在,就會得到人們的尊重。習近平在基建隊干活時,身穿藍色舊棉襖,腰里系根導火索,沒有一點兒書生架子,手上的老繭磨了一層又一層。在農(nóng)歷二三月陜北冰雪剛?cè)诨?,寨子溝打水墜壩時,他卷起褲管,光著腳,站在刺骨的冰水里干活,后來還落下了腿疼的病根。梁家河黨支部書記石春陽認為從習近平學了不少東西,其中最主要的一條就是當領(lǐng)導要“一碗水端平”。習近平剛當選大隊黨支部書記不久,大隊接到一批救濟糧,人人都說自己家困難,圍繞怎么分,社員產(chǎn)生了很大爭議。習近平就立即帶著大家到各戶去看每家有多少糧食,并當眾記錄在冊,從夜里10點一直忙到凌晨5點,實實在在地弄清楚了各家存糧情況。誰家糧食少,就給誰家多分,最后大家誰都沒話說。梁家河小學老師提出,他們吃菜有困難,希望劃一塊地自己種菜。第二天,習近平就在學校外面劃分了一塊澆水很方便的地。老師們被感動了,他們沒想到這個20歲出頭的娃娃書記辦事這么干脆利落!
仔細閱讀了《梁家河》書籍,同時到梁家河、延安進行了實地參觀學習,認識和感受更加深刻,也更加清晰明朗。習近平總書記的成長路以及中國共產(chǎn)黨的成長路都是艱難曲折的,但都是堅定堅毅的,同樣也是教育人、感化人、鼓舞人、激勵人的鮮活故事和勵志經(jīng)典。他告誡著我們,永遠不要放棄夢想,永遠要有正確的方向,而且永遠要沿著正確的方向前進。 (張延浩)